一、先懂 RAID 10 核心结构:检查前的基础认知
在检查 RAID 10 结构前,需先明确其 “双层架构” 原理 —— 这是判断结构是否正常的核心依据,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误判。
1.1 RAID 10 的底层逻辑:RAID 1 镜像 + RAID 0 条带
RAID 10 并非单一阵列,而是 “子阵列组合”:
- 第一层(子阵列):将硬盘两两分组,每组创建 RAID 1(镜像备份),确保单组内 1 块硬盘故障时数据不丢失;
- 第二层(总阵列):将所有 RAID 1 子阵列串联,创建 RAID 0(条带化),提升读写速度(速度≈子阵列数量 × 单盘速度)。
示例:4 块硬盘组建 RAID 10,会先分为 2 个 RAID 1 子阵列(硬盘 1 + 硬盘 2、硬盘 3 + 硬盘 4),再将这 2 个子阵列组成 RAID 0。
1.2 检查 RAID 10 结构的 3 个核心要点
无论用哪种方法检查,都需重点确认以下 3 点,缺一不可:
检查要点 | 正常标准 | 异常风险 |
子阵列数量 | 等于 “总硬盘数 ÷2”(需偶数盘,如 4 盘→2 个子阵列) | 数量不符(如 4 盘仅 1 个子阵列),性能减半 |
硬盘分配 | 每个子阵列含 2 块硬盘,无重复 / 缺失 | 单块硬盘归属多子阵列,易导致数据混乱 |
整体与子阵列状态 | 均显示 “健康”(DSM 中无黄色 / 红色警告) | 子阵列 “降级”,总阵列性能下降且安全风险升高 |
二、DSM 图形化检查 RAID 10 结构(推荐新手,零命令)
Synology DSM 的 “存储管理器” 提供直观的图形化界面,无需代码即可查看 RAID 10 结构,需根据 DSM 版本区分操作路径(覆盖 7.x/6.x 主流版本)。
2.1 DSM 7.x 版本(最新版,如 7.2-64570)
分步操作:
- 登录 DSM 系统:打开浏览器,输入 NAS 的 IP 地址(如 192.168.1.100),输入管理员账号密码登录;
- 打开存储管理器:点击桌面「存储管理器」图标(或通过「开始」→「系统工具」→「存储管理器」进入);
- 定位目标存储池:左侧导航栏选择「存储」,右侧列表找到采用 RAID 10 的存储池(如 “Storage Pool 1”),点击存储池名称;
- 查看 RAID Group 详情:在存储池页面中,找到「RAID Group」模块(显示 “RAID 10” 标识),点击「详情」按钮;
- 验证 RAID 10 核心信息:
- RAID 类型:确认显示 “RAID 10”(避免误判为 RAID 5/6);
- 子阵列列表:在「子阵列」标签页中,查看子阵列数量(如 4 盘→2 个子阵列,命名通常为 “Subgroup 1”“Subgroup 2”);
- 硬盘分配:点击每个子阵列,右侧会显示归属的 2 块硬盘(如 Subgroup 1→硬盘 1、硬盘 2;Subgroup 2→硬盘 3、硬盘 4);
- 状态:确认总阵列与所有子阵列的 “健康状态” 均为 “良好”,无 “降级”“损坏” 提示。
关键信息解读表:
信息模块 | 查看位置 | 正常示例 |
RAID 类型 | RAID Group 详情页顶部 | RAID 10(Striped mirrors) |
子阵列数量 | 「子阵列」标签页列表计数 | 2 个子阵列(4 块硬盘) |
硬盘归属 | 子阵列→右侧「硬盘」列表 | Subgroup 1:HDD1(Seagate 8TB)、HDD2(Seagate 8TB) |
健康状态 | 每个子阵列与总阵列的「状态」列 | 良好(绿色对勾图标) |
2.2 DSM 6.x 版本(旧版,如 6.2.4-25556)
分步操作:
- 登录 DSM 后,打开「存储管理器」→顶部菜单栏选择「存储池」;
- 找到 RAID 10 存储池,右键点击→选择「查看详情」;
- 在「RAID Group」标签页中,确认「RAID 类型」为 “RAID 10”;
- 点击「子组」选项卡,查看子阵列数量与对应的硬盘(操作逻辑与 DSM 7.x 一致,界面布局略有不同);
- 检查「健康状态」列,确保所有子组与总阵列均为 “正常”。
2.3 图形化检查的优势与注意事项
- 优势:无需技术背景,3 分钟内完成检查,直观看到硬盘分配与状态;
- 注意事项:若存储池同时包含多个 RAID 类型(如 RAID 10+RAID 5),需确认目标 RAID Group,避免选错存储池。
三、命令行检查 RAID 10 结构(进阶用户,深度验证)
对于需要查看底层配置(如子阵列的 RAID 设备号、数据块大小)的进阶用户,可通过 SSH 命令行工具检查 RAID 10 结构,获取图形化界面中隐藏的细节信息。
3.1 前置准备:开启 DSM SSH 功能
- 登录 DSM→进入「控制面板」→「终端机和 SNMP」;
- 勾选「启动 SSH 功能」,设置端口(默认 22,建议自定义端口提高安全性);
- 点击「应用」,完成 SSH 开启(若提示 “需重启服务”,点击「确定」)。
3.2 执行命令检查 RAID 10 结构(以 Windows 为例)
步骤 1:连接 NAS 的 SSH
- 打开 Windows 终端(或 PuTTY、FinalShell 等工具);
- 输入 SSH 连接命令:ssh 管理员账号@NASIP地址 -p 端口号(如ssh admin@192.168.1.100 -p 22);
- 首次连接会提示 “是否继续”,输入 “yes” 后按回车,再输入管理员密码(输入时无明文显示,输完按回车)。
步骤 2:执行核心检查命令
以下 3 个命令从不同维度验证 RAID 10 结构,建议依次执行:
命令 | 作用 | 关键结果解读(以 4 盘 RAID 10 为例) |
cat /proc/mdstat | 查看所有 RAID 设备的实时状态 | 显示md0 : active raid10 sda[0] sdb[1] sdc[2] sdd[3],其中 “raid10” 确认类型,sda-sdd 为 4 块硬盘;下方[UUUU]表示所有硬盘正常(U=up,D=down) |
mdadm --detail /dev/mdX(X 为 RAID 设备号,如 md0) | 查看指定 RAID 的详细配置 | ①「Raid Level」:显示 “raid10”;②「Array Size」:总容量(如 23.4TB,4 块 8TB 硬盘→(8×2) TB,因 RAID 10 容量 = 总硬盘数 / 2× 单盘容量);③「Member Disks」:列出 4 块硬盘及归属的子阵列(如 sda/sdb 属子阵列 0,sdc/sdd 属子阵列 1) |
syno_storage_util --raid_list | 查看 Synology 自定义的 RAID 信息 | 显示存储池与 RAID 的对应关系,确认 RAID 10 所属的存储池无误(如 “Storage Pool 1 → /dev/md0 (raid10)”) |
示例:mdadm --detail /dev/md0关键输出解读
/dev/md0:Version : 1.2Creation Time : Wed Jun 12 10:00:00 2024Raid Level : raid10Array Size : 23446169600 (21.83 TB)Used Dev Size : 11723084800 (10.91 TB)Raid Devices : 4Total Devices : 4Persistence : Superblock is persistentUpdate Time : Wed Jun 12 15:30:00 2024State : cleanActive Devices : 4Working Devices : 4Failed Devices : 0Spare Devices : 0Layout : near=2Chunk Size : 64KName : synology:0 (local to host synology)UUID : 12345678-1234-1234-1234-1234567890abEvents : 1234Number Major Minor RaidDevice State0 8 0 0 active sync /dev/sda1 8 1 1 active sync /dev/sdb2 8 2 2 active sync /dev/sdc3 8 3 3 active sync /dev/sdd
- 「Raid Level: raid10」:确认 RAID 类型正确;
- 「Layout: near=2」:表示每 2 块硬盘组成 1 个子阵列(符合 RAID 10 逻辑);
- 「Active Devices: 4」:4 块硬盘均正常激活,无故障。
四、检查 RAID 10 结构的 4 个核心关注点(避免遗漏)
无论用图形化还是命令行检查,都需聚焦以下 4 个细节,确保 RAID 10 结构完全正常:
1. 子阵列数量与硬盘数匹配
RAID 10 要求总硬盘数为 “偶数”,且子阵列数量 = 总硬盘数 ÷2:
- 正常:4 盘→2 子阵列、6 盘→3 子阵列、8 盘→4 子阵列;
- 异常:4 盘仅 1 子阵列(实际为 RAID 1)、6 盘 2 子阵列(缺 1 个子阵列,性能不达标),需重建 RAID 10。
2. 子阵列内硬盘容量一致
每个子阵列的 2 块硬盘需容量相同(如均为 8TB),若混合容量(如 8TB+4TB),子阵列容量会按 “最小硬盘” 计算(4TB),导致容量浪费;检查时需确认同一子阵列的硬盘容量标注一致(在 DSM「硬盘」页面查看)。
3. 无 “孤立硬盘”(未归属子阵列的硬盘)
RAID 10 的所有硬盘必须归属到某个子阵列,若命令行显示 “Spare Devices: 1”(1 块空闲硬盘),或图形化界面中某块硬盘未在任何子阵列内,说明结构异常,需重新添加硬盘到 RAID 10。
4. 状态无 “降级”“同步中”
- 若显示 “降级”:说明某块硬盘故障,需先更换硬盘并等待 RAID 重建完成,再重新检查结构;
- 若显示 “同步中”:表示 RAID 正在重建或同步数据(如刚添加硬盘后),需等待同步完成(时间取决于数据量,8TB 硬盘约需 2-4 小时),同步结束后状态需变为 “健康 /clean”。
五、常见问题解答(覆盖用户高频疑问)
Q1:DSM 图形化界面看不到 “子阵列” 标签页,无法查看子阵列怎么办?
答:原因是 DSM 版本过低或存储池类型限制:
- 若 DSM 7.x 低于 7.0 版本:升级 DSM 到 7.0 及以上(「控制面板」→「更新和还原」→「手动更新」);
- 若存储池为 “基本” 或 “JBOD”:说明未组建 RAID 10,需备份数据后删除存储池,重新创建 RAID 10 存储池。
Q2:检查发现 RAID 10 子阵列 “降级”,如何定位故障硬盘?
答:1. 图形化:进入「存储管理器」→「硬盘」页面,故障硬盘显示 “警告” 或 “故障”(红色图标);2. 命令行:执行cat /proc/mdstat,故障硬盘对应位置显示 “D”(down),如md0 : active raid10 sda[0] sdb[1](D) sdc[2] sdd[3],表示 sdb(硬盘 2)故障,需立即更换。
Q3:命令行显示 RAID 10 的 “Chunk Size” 为 32K,是否正常?
答:正常。Chunk Size(条带大小)是 RAID 0 层的参数,Synology 默认按硬盘容量设置(8TB 及以上默认 64K,8TB 以下默认 32K),不影响 RAID 10 结构正确性,仅与读写性能相关(大文件传输适合大 Chunk Size,小文件适合小 Chunk Size)。
总结:定期检查 RAID 10 结构,筑牢存储安全防线
RAID 10 的结构正确性直接决定数据安全与性能,建议用户:
- 新手:每月通过 DSM 图形化界面检查 1 次,重点确认子阵列数量、状态;
- 进阶用户:每季度用命令行深度验证,查看底层配置(如 Chunk Size、硬盘归属);
- 故障后:更换硬盘并重建 RAID 后,必须重新检查结构,避免 “假重建” 导致的隐患。